close

  尺寸:(L*W*H) 3 尺 * 2尺9 * 3尺

   木材: 台檜
  八仙桌在民間是很普通的家具, 在大廳正堂前常見擺設為一桌配上四個長凳做為全家的吃飯桌, 民間也常見做為供桌, 最近走了一趟大溪,特別留意神桌型制,發現供桌的高度略低,目視約2尺8, 是否是特例沒有特別研究,不過倒也讓我有點訝異,

  買這張桌子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研究台灣老師傅的手法, 這是至少50年前所製作,還保有傳統工法,不像近代一些仿古家具混雜螺絲,木塞的快速工法.
  桌面, 本以為是正方形, 丈量後才發現長寬差1寸,也許在座位安排上還是有長幼之分.  面心板由四塊板拼合,與邊抹間未留伸縮縫,經過歲月及使用者的摧殘,只有一邊略可見隙縫.   早期台灣檜木泛濫到連固定玻璃的"折仔"都使用檜木, 這張桌子剛開始檜木味道並不明顯,還隱約有油煙味, 桌面還有香煙燒燙的痕跡,以砂紙磨過後才聞到檜木香味. 原漆似乎是"蠟古" ,已斑駁到以為未上漆,剛好省事

DSC_3194  

 

  DSC_3212  

 

 

桌面底部有三支穿帶, 每支中心間距為9寸, 外側兩支中心與邊框距離4寸5

DSC_3200  

 

有束腰, 線腳裝飾:一條線, 原使用者以圖釘將塑膠墊固定在桌面,故桌邊看得到鏽跡

卯榫結構: 斜角翹皮暗榫, 問題是牙條僅厚5分, 除非斜角/間隔/暗榫的分配為1分/1分/3分,但這樣的結構堅固嗎? 以檜木來看肯定不夠, 但老師傅會如何做?

-----------

Jun/7,2015補充

此處應是使用掛榫, 同抱肩榫

------------------

 

大邊榫頭打入木楔, 三角榫採用明榫, 我的認知是三角暗榫比較堅固, 除非寬度不夠,否則盡量不要採用三角明榫, 以大邊的寬度應足夠做三角暗榫, 也許有其他考量

兩榫頭間距1寸 7, 表示從支腿上來的榫頭可以做粗一些,結構更穩固,也許上述三角明榫是基於這個考量. 

在設計卯榫結構時, 軟木與硬木的考量是重點,所以為何需活用就是這個道理,明白之後就能應用自如.

DSC_3195  

 

直腿

DSC_3214  

發現隻腿截面並非正方形, 2寸8 *2寸4,差了4分, 比較不能理解,有何理由要這樣做, 等邊不是比較好做嗎? 因為不等邊,所以牙條斜角角度也會不同

可以看出束腰與牙條厚度相同

DSC_3203  

 

從內側看, 四邊的束腰與牙條皆有一木塊連結, 採燕尾榫, 作用等同穿帶,將束腰與牙條緊緊扣住,經過這麼久一點也沒開裂

DSC_3202  

 

 

可看到老師傅劃線的筆跡還留著, 木塊以直榫與邊抹榫接

 另可看到每支穿帶與大邊榫接處皆有一竹楔釘做為加強,亦稱"關門釘",如此將桌面牢牢固定在邊抹所構成的框架中.  

DSC_3201  

 

可看到鋸子的鋸路,證明這個燕尾榫是以手鋸,非路達,且肯定是用台灣鋸,而非夾背鋸,不過鋸過頭也不太好, 會減弱燕尾榫的強度, 但是會不會有甚麼"眉角"在這裡?

DSC_3209  

 

羅鍋撐

DSC_3219  

橫撐下方有木楔,判斷應該使用霸王榫與隻腿連接,如此一來,任你如何搖晃也不會脫離

  一般桌子的使用會因外在因素由下而上而開裂,橫撐一旦不牢,隻腿就不保,接著是桌面, 所以這裡的橫撐使用霸王榫是非常合理, 這張桌子目前整個結構都還非常堅固完整,沒有半點搖晃,就是這個道理

DSC_3211  

 

桌板下方有字跡寫著"永瑞" , 不曉是不是曾經哪個調皮小孩鑽到桌底下練字,如今應該也是五六十歲吧!  或是老師傅的簽名則不得而知

DSC_3196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