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著圖鑑上精美的印刷,將明式家具的美表露無遺, 讚嘆之餘,常在思考一個問題, 古代匠師沒有游標卡尺,也許工具也沒有現代的精良, 卻能創作出現代人望塵莫及的經典之作,是如何辦到的? 自不量力的我是否也可以做得到?


     自己在代工產業,講究的是精密加工, 常常都是以"條"來形容精密度, 栽入細木工之後, 我原本以為0.5mm在木工已經很了不起了, 想不到有次從老師口裡要求我做到10條,我差點昏倒在地, 這.....不就是傳說中的精密加工嗎? 從此我把細木作與精密加工劃上等號, 重點來了,   我沒看過老師拿過游標卡尺, 完全以觸覺及視覺來判斷, 我除了學著照做,試圖提昇我的觸覺與視覺,仍不免偷偷用游標卡尺來確認, 這讓我想起老師說過, 學了細木工之後,感覺要變敏銳.

 
      個人的領會,其實在精密度的要求背後,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就是要考量木頭及氣候,歲月的因素,這些才是古代匠師傳留下來的寶貴經驗, 甚麼地方該鬆,甚麼地方該緊,又甚麼地方不要太緊,不要太鬆,  again ,鬆緊之間才是功夫 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