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甚麼名刨,都是很普通的刨刀, 刨刀如果捨不得敲下去,光放在櫥窗欣賞是發揮不了其功用的,也辜負了製刀師的手藝, 我要求的是需要時能發揮它的功用,陸續依需求購置
首先是八寸中刨,這是最早買的刨刀, 這裡一定要提到國中工藝課時使用刨刀的初體驗, 老師沒有教我們如何調整刀刃, 平常在家裡看木工師傅用起來輕鬆自如,我想我也可以,於是就拿起刨刀刨下去,結果我的作品毀了,留下一道刀痕,自此對刨刀有陰影.
這把中刨是目前用的最頻繁的刨刀,也讓我體會使用刨刀的樂趣
五寸小刨, 小範圍的修整會用到
翹刨,作曲面
四方刨,作內凹面
長高刨,修飾邊緣
牛角刨,這是以前老師傅留下的
九分外丸刨
雙面線律,這就有點特別,是向鹿港師訂購, 想比較以雙面線律及路達一條線刀作出來有何不同
槽刨,崁邊槽時用, 修整舌榫微調,雖然有路達,但有時木材不聽話,卡卡的,就用槽刨修整
心得: 不必樣樣都要仰賴電動工具, 動動手就可解決問題
八分內丸刨,老師傅留下的
崁刨組,左右一組
內根刨及外根刨
白鳳尺一長刨, 為了刨平桌面而購置,我喜歡其刨刀刃面素淨的感覺,沒有大而誇張的字體, 很符合鋒芒內斂
刀刃雖是2寸2,但因是入坎之故,實際切削只剩下1寸85
以下皆是老師傅留下的各式刨刀, 有些刀刃已磨到快與壓鐵齊平,目前都已除役,留作當古董欣賞. 勉懷老師傅的手路
割刀,刀片已不見
----------
May/16,2014
從個人主觀觀點而言,我不太喜歡西式工具,西式工具有其方便性,但其出發點仍然是"快",也就是因為快,比較像用機器作出來的東西. 產品驅於一致性, 這是工廠生產線的要求.
反觀中式工具,熟練養成雖較久,但在那樣的過程中,.每個人不同的雙手, 創造出的作品都有他的獨特性, 台灣諺語" 同款不同師傅" 就是這個道理,越去揣摩,越能發現那才是吸引人的地方.
---------------
Nov/19,2014新增
清含底刨
------------------
Apr,13/2015新增
高角度刨
刨床:九欑ㄚ,8寸5
刨刃:白鳳,2寸,角度約60度
低角度刨
刨床:九欑ㄚ,6寸
刨刃:飛天,1寸6,角度約30度